把生活教育融入小班自主游戏中

作者:   来源:  录入者:tea  发布时间:2020年09月29日

【摘 要】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指出:教学应当“以生活为中心”,“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主张“教学做合一”,将教育与生活完全融为一体。小班游戏生活化就是以小班孩子发展为本,以他们一日生活为中心,使自主性游戏与幼儿生活相结合,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得到发展。

【关键词】

陶行知;生活教育;小班;自主性游戏?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指出:生活就是教育的内容,为生活而教育,在生活中找教育。刚入园的小班孩子身心发展水平决定了他们学习和游戏的内容是模仿真实的生活实践,与他个人的生活经验紧密关联。自主性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在活动中幼儿享受成功、体验挫折、尝试解决问题、满足情感交流、积累各种经验,从而获得身心和谐发展。只有有游戏的生活,才是真正的儿童生活,有灵性的生活。教师要了解幼儿的兴趣所在,满足幼儿需要,并根据幼儿的好动、好模仿的特点,以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引,从“游戏”入手,创设“生活化”的游戏环境。生活化的游戏在我们的身边无所不在,那么,如何把自主性游戏融入到小班幼儿的生活中,把游戏作为“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让孩子在“玩”的过程中得到发展,让每一个孩子都拥有一个富有灵性的童年生活呢??  一、创设富有生活气息的游戏环境?  对于小班来说活动室环境应该像一个“家”,因为家庭般的舒适、温暖、愉悦的环境,对于心理和生理尚处在幼稚水平的低幼儿童来说,有助于他们获得幸福感和安全感,有助于他们在团体中学会与他人交往,有助于他们的建构式学习的顺利进行。因而力求创设一个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的活动室环境,使活动室环境与幼儿、老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间产生互动,丰富和深化活动,促进孩子健康全面地发展。?  (1)提供丰富、真实的材料。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他的“生活教育”理论,更是告诉我们“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应该从学生的生活中来”。这就要求我们所提供的游戏材料应该源于孩子的现实生活,用能经常看得到、接触到、真实的材料以激发孩子游戏兴趣,充实游戏内容。我们发动孩子和家长收集了多种废旧材料,根据需要将它们投放到了区角活动中。如在“数学区”中我们创设了游戏情景“喂小动物”,用纸箱制作了许多小动物,如小猴子、小兔子、小熊,为小动物制作了一张各种图形的嘴巴,投放的材料有圆形的棒棒糖、方形的豆腐干、三角形的饼干,这些生动的情节和鲜明的形象,激发了孩子们的自理意识,孩子们将什么形状的东西喂给什么图形的小动物吃,边喂它们还边说:“小兔子请吃棒棒糖”“小猴子请吃饼干”……渐渐地孩子们能熟练地喂食小动物了,在一次一次的活动中孩子们掌握了图形的基本特点,也发展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为了更好地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我们在“自制玩具区”投放了大量的纸箱、纸杯、废旧的餐巾纸芯、可乐瓶、饮料罐、毛线等,让孩子在对材料直接感知和具体操作摆弄的过程中,不断地开动脑筋,制作出小作品。如有的孩子用毛线给瓶宝宝做衣服,有的把饮料罐粘在一起做梅花桩,有的用纸杯做土电话……各种材料给孩子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充分发展了他们创造力。孩子也因此喜欢上了各类游戏。?  (2)提供宽松的、自然的游戏环境。为了让孩子们能快速适应幼儿园环境,我们为孩子创设一个具有安全感、有“家”的特质的“娃娃家”,提供了小柜子、小镜子、小软床、小沙发、煤气灶、橱柜、饮水机等各种熟悉的小型家具,为孩子营造了一个舒适、随意的氛围,橱柜里放着许多娃娃的小衣服,奶瓶,在泡沫垫上投放了许多小靠垫,孩子可以给娃娃自由穿戴漂亮的围巾、手套、帽子,也可以自由地聊天。由于这些用品大部分都来自于孩子生活中的真实物,让孩子感到无比亲切,极大地满足了孩子对“亲近的物品”“依赖亲人”的依恋情结,孩子们逐渐克服了焦虑,逐渐适应了环境,爱上了幼儿园。?  (3)区域活动中的渗透。①生活区的设立。小班的幼儿好模仿,已经具有了初步的主体意识,他们渴望像成人那样参加各种活动,他们会在假想的情景下反映真实生活,而“娃娃家”又比较接近幼儿的实际生活,因此,我们把“娃娃家”作为重点来观察。在活动时发现孩子们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学爸爸妈妈招待客人,给客人泡茶;给娃娃烧饭和喂饭,烧菜的过程中需要一些调料,没有真实的材料,在教师的引导下,孩子们会用各种各样的材料来代替,如:用红黄绿彩色纸代替辣椒、胡萝卜和葱末;用一些空瓶子代替油、酱油和米醋;把包水果的塑料泡沫撕碎当盐和味精。当给娃娃洗澡没有香皂时他们会用积木代替香皂给娃娃“洗澡”,洗完澡后还给娃娃全身抹上“香香”。到了冷天还给娃娃戴上漂亮的围巾、手套、帽子等,玩得不亦乐乎。②角色区的设立。角色游戏是幼儿反映社会、反映成人活动的一种游戏。角色游戏来源于幼儿的生活,如爸爸妈妈常常会带着孩子去超市购物,在购物中孩子会很清楚父母怎样与售货员交易;头发长了,爸爸妈妈带孩子去理发;生病了,爸爸妈妈会带着孩子去看病。这都是孩子看到的,甚至参与过的事情,因此在幼儿园开展的角色游戏中,孩子就会把自己在平常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及亲身经历的,统统在游戏中通过逐步想象反映出来。例如在观察“医院”的活动中发现了这样一件有趣的事:佳佳带着布娃娃来看病,当医生的柯柯小大夫拿出体温表给娃娃量体温,过了一会像模像样地看了看手表,然后拔出体温表煞有其事地说:“不好,你的孩子发烧了,要挂盐水了。”边说边忙碌地配起药来。在打针的时候,柯柯还会轻轻地安慰娃娃:“宝宝乖,不哭,阿姨给你打轻轻的。”角色游戏让孩子体验了生活中的乐趣,同时也为孩子的未来成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选择生活化的游戏内容?  小班幼儿由于年龄小、自理能力都偏差。为鼓励幼儿自己动手,培养他们自理能力,我根据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运用拟人化的语言开展游戏活动。例如在“生活区”孩子学习如何把小手洗干净,在洗手前学习挽袖子,我让孩子和老师一起来做爬山游戏,边念儿歌“爬呀爬呀爬山坡,一、二、三,爬到山坡上”,边挽袖子;洗手时我会说:“拧开龙头冲冲手,涂点肥皂搓一搓,搓搓手心和手背,换只小手再搓搓,冲冲冲,冲手心,冲冲冲,冲手背,关上龙头甩三下,小手洗的真干净。”这些生动有趣的游戏方法,不仅让孩子们感受到了游戏的乐趣,并帮助解决了自理技能的学习难点,孩子们乐于接受而且印象深刻,有效地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  三、积累生活化游戏经验?  对于刚进区域活动的小班孩子来说,各个区域都是新鲜刺激的,他们往往愿意参加游戏,但是他们不清楚该怎样做,往往非常随意地把玩具到处乱扔,以此来获得了较大的满足感,如果教师包办代替,替幼儿收拾玩具,势必违反了《纲要》中“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为了使孩子能够更好地游戏,同时积累一定的生活经验,我们首先将各种用具分门别类地贴上图标放在不同的地方,告诉孩子你们都有自己的家,玩具宝宝也有自己的家,然后,当幼儿玩了玩具后,在收拾玩具时,教师采取“送玩具回家”的游戏:“小朋友,送玩具回家了。”如果,有些孩子动作较慢,或者还想玩时,教师就以玩具的口吻说:“怎么我的积木宝宝还没有回家呢?”这时幼儿就会很快地将玩具送回来。通过这样反复的游戏,幼儿知道什么玩具该送什么地方,加深了幼儿玩具哪里拿,哪里放的常规习惯。?  生活化的游戏在我们的身边无所不在,把生活化的区域活动融入到小班幼儿的教育中,这样规则才能让孩子们轻松接受。在今后的教育中,我们应更加深刻地进行生活化的教育,追求游戏与生活的自然结合,这种结合能使幼儿在活动中快乐地生活,在生活中快乐地游戏,让幼儿更充实、更亲切、更有趣的生活。?  

参考文献:?  

[1]方明.陶行知名篇精选[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2]马金祥.论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价值[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  1999.?  

[3]刘 焱.幼儿园游戏教学论[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0.?  [4]陈帼眉.学前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