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后儿童保健小常识

作者:   来源:  录入者:tea  发布时间:2021年09月01日

立秋后儿童保健小常识

岁月忽晚,人间已秋。立秋节气,翩然而至,但“秋意”还未完全登场,炎炎夏日中“凶猛”的“秋老虎”提醒着人们夏日的“余威”,同时伴随秋天的到来,湿度下降,昼夜温差变大,天气渐渐变凉,由于儿童免疫系统未发育完善,更易受到流行性传染疾病入侵,所以夏秋换季时节儿童保健是重中之重!

夏秋换季期因早晚及室内外温差较大,使儿童呼吸道黏膜不断受到乍暖乍寒的刺激,抵抗力减弱,给病原微生物提供了可乘之机,是多种传染病高发的季节,容易引发腹泻、流感、手足口病等疾病。

 

 秋季腹泻

轮状病毒性肠炎是由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发病高峰在秋季,故名秋季腹泻。人群普遍易感,我国5岁以下儿童多见,其中6~24个月龄婴幼儿最为常见。潜伏期2~3天,常表现为发热、腹泻、呕吐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惊厥、电解质紊乱的表现。一般为自限性疾病,自然病程为3~8天。

预防措施:

1. 注意饮食卫生,把好入口关,不喝生水、不吃腐败变质变味食物和生冷不洁食物;

2. 注意气候变化,避免穿着过热或受凉;

3. 饭前便后勤洗手,孩子的餐具、玩具定期消毒,监护人更要注意自身的卫生;

4. 呕吐或腹泻后清洗和消毒被污染的地方,防止饮用水源和食物被污染;

5. 5.3岁以下孩子可每年服用1次轮状病毒疫苗,3~5岁期间服用1次即可,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对人类健康危害较重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病毒易变异,呈季节性流行特点,其潜伏期短、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常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或被污染物品的接触传播。人群普遍易感,青少年为主。绝大多数流感病毒感染的病例急性起病,伴有发热、咳嗽或咽痛等急性呼吸道症状,可自限。

预防措施:

1. 尽量减少去人群密集处,室内注意通风;

2. 室内空气流动缓慢,大量流感病毒积存在室内,定期消毒可以及时杀灭病毒,消除孩子流感隐患;

3. 平时多喝水,规律生活作息,并适当增加户外活动,增强自身免疫力;接种流感疫苗是目前预防个体发生流感最有效的措施;

4. 如有相应流感症状,家长应及时送患儿到医院就诊,听从医生的建议进行相应的检查和治疗。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人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5岁以下儿童多发,常见血清型有肠道病毒71型(EV71)和柯萨奇病毒A16型(CV-A16)。密切接触是手足口病重要的传播方式,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症状,呈自限性,7~10天病程后痊愈。目前肠道病毒无特异抗病毒药,以支持和对症治疗为主,早期识别重症是成功救治的关键。

预防措施:

1. 进食前、如厕后、处理呕吐物或更换尿布后应洗手;

2. 不要与他人共用毛巾或个人物品,经常清洁和消毒常接触的物品表面,如家具、玩具等;

3. 接种EV71疫苗的适龄儿童为6月龄~5岁,建议尽早接种,低龄儿童尽量在12月龄前完成2剂次接种程序;

4.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是预防手足口病的关键,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

5. 为防止将病毒传染给别人,患病儿童应居家隔离至康复后一周。

 

 疫情防控小指南

近日,新冠变异病毒德尔塔毒株入侵我国,是目前全球新冠大流行的主要病毒株,具有传播速度快、体内复制快、转阴时间长等特点,已在130多个国家和地区间流行。本轮疫情虽然波及范围广、人群面广,但疫情总体形势可防可控,防疫行动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疫情防控意识仍不能松懈!

预防措施:

1. 要合理安排行程,减少跨省跨市出行,暂缓外出旅游,减少走亲访友和人数较多的聚集活动;

2. 出行过程中要做好个人防护,坐火车、飞机时要全程佩戴好口罩,提醒他人戴好口罩;

3. 应及时接种新冠疫苗,目前我国12岁以上儿童青少年均可接种新冠疫苗,做到应种皆种;

4. 在公众场合的交往距离保持1 m以上,坚持规范佩戴口罩,咳嗽、打喷嚏注意遮挡;

5. 若出现咳嗽、发热、咽痛等症状,做好个人防护,立即就近前往发热门诊筛查,就诊过程不得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更不能往人群聚集处扎堆;

自觉遵守国家、省、市出台的疫情防控各项规定,被排查的人员或曾到过中高风险地区的人员,返程前提前报告给所在社区,按照各地相关防疫规定,进行集中隔离及核酸检测。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